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演进,对中国车市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5月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到33.4%,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突飞猛进,自主品牌市占率进一步攀升至50.2%,为近年来新高。
近日,艾睿铂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戴加辉表示:“中国车企现在已经跨过了全球影响力的‘拐点’。我们预计到 2030 年,本土品牌在中国将占据 65%的市场份额。”
艾睿铂发布的的《艾睿铂全球汽车市场展望》报告显示,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产品能在保持高性价比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新一代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供了更好的数字化营销体验。在体量最大的中端市场,中国品牌的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配置的渗透率比合资品牌高出11个百分点(68%vs57%)。此外,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车型“更年轻”,其平均在售时长仅为1.3年,而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车型的平均在售时长为4.2年。
(资料图片)
过去数年中,大众、丰田等车企均在华推出了新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但相关产品并未复现品牌在燃油汽车时代的强大号召力。乘联会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而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7.1%。
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表现不佳,被认为是合资车企难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以智能驾驶为例,当前中国车企已经开始推进城市NOA(城市领航辅助)的落地,相关系统已经得到了部分中国用户的重点关注;而大部分合资车企尚未实现L2级驾驶辅助的普及。
艾睿铂认为,自主品牌车企做到了真正的“用户驱动”,自主品牌车企的产品在新的消费者偏好(例如外观造型,内饰设计和智能互联)中脱颖而出,而在传统车辆属性上仅求做到“刚刚好”。这与传统车企“工程驱动”的思维模式不同:传统车企努力在传统车辆属性上竞争取胜(例如,驾乘感受、动力、NVH、碰撞安全等);而当下,这些属性并没有像智能网联技术和辅助驾驶功能那样受到新一代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跨国汽车厂商必须做好准备,从根本上改变其工作模式,因为中国式竞争最终也会来到他们本国的市场。” 艾睿铂亚洲区业务联席负责人谢芾(Shiv Shivaraman)表示,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车型也越来越可能会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充分掌握新的技术功能并真正保持以客户为中心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至关重要,而供应商则需要在电动汽车领域找到合适的定位,并更好地管理现金流以恢复财务表现。
对于后续市场的发展,艾睿铂认为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将会开始快速下滑,2028年,全球新车销量中的34%将是电动汽车,到2035年更是将达到61%。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对传统车企在利润率及现金流上产生短期压力,阻碍他们对电动化转型的投入。
但拥有在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的新势力车企,也会在未来几年中面临淘汰的压力。戴加辉认为:“即使能够保持领先的运营效率,电动车厂商也需要达到40万辆的年销量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这160多个电动车品牌中,有超过2/3在去年已无销量,更不用谈实现盈利了。对于那些能够活下去的少数车企而言,关键是要有充沛的资金来支撑他们度过财务上较为艰难的阶段。”
业界普遍认为,从2023年开始,中国车市将步入新一轮的淘汰赛,但对于未来能够有多少车企能够从淘汰赛中脱颖而出,业界并无共识。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未来十年只会留存8家主流车企;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则表示,2025年的市场规模最大的5家企业,大概率就会是2030年最大的5家,只不过市场份额还会不断扩大。此外,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最终主力玩家将不超过5个。
相较之下,艾睿铂的预测更加乐观,认为会有25~30家车企能存活到2030年。艾睿铂同时认为, 到2050年左右,中国汽车市场将达到年销5000万辆的水平。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